你真的掌握了中医养生之道吗?专业中医师教你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己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也明确提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可见中医重养生,以自我调理为主,不过分依赖药物,并强调预防为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中医养生 先辨体质
体质,简单地说不同的体质有不同的调理方法,就是每个人特有的身体素质,包括了这个人特有的生理、心理以及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目前中医大多按照“体质九分法”来分类,除了身体的阴阳、气血、寒热、虚实都达到一种平衡状态的平和质外,其他还有八种不良体质,分别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
体质形成的两大原因
体质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先天禀赋,二是后天因素。人生下来就由父母遗传获得了一些体质特征,这种先天获得的体质特征,就决定了人体质的基础条件。比如,有些人一出生就比较强壮;父母患有糖尿病的人,后代患糖尿病的几率也比较高。吃同样多的糖,健康的没有糖尿病遗传的人,代谢正常,不会得糖尿病,但是,如果有遗传因素,存在基因缺陷,就有可能诱发糖尿病,所以,一些有遗传倾向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发病与自身体质有密切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属于平和质的人数比较少,多数人体质会有所偏颇,但并不是说体质特征就不能改变了,人体体质还与后天因素有关。如自然环境对体质有重要影响。广东岭南地区湿热体质的人特别多,这是因为这些地方常年气温偏高,下雨多,潮湿闷热。此外,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是体质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先天条件较好,如果后天失节,如日常饮食膏粱厚味,经常大鱼大肉、喜喝酒,不运动等,体质就会发生偏颇,出现痰湿、血瘀等问题。
先天禀赋我们往往无能为力,但是通过后天调节,改变身体素质,确实可以让自己更健康,不易被疾病侵扰。以糖尿病为例,少吃甜食,控制自己的饮食,血糖就不会高。就会延缓糖尿病的发病时间或者不发病。
中医养生 需要得法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实为养生真谛。这段话告诉我们关于养生的三个基本要素:一,遵守自然规律。二,饮食要有节制。三,起居要有规律。顺应四时变化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调整饮食、起居及情志,使人体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够健康长寿。
就拿夏季养生来讲,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生的目的。暑气伤身,应以清淡爽口,又能刺激食欲的饮食为主,通过饮食调配,既可补充人体因大量出汗而导致的营养损失,又能有效避免肠道疾病的发生,同时还益于调节体温、消除疲劳。夏季睡眠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规律。《黄帝内经》中说:“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指夏季要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夏季多阳光,但不要厌恶日长天热,仍要适当运动。
调理身体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中医里的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疗法、运动法、音乐法等。但最好是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以足疗为例,这种方法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对穴位、按摩手法有严格要求,同时还需要考虑自身疾病,比如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不能承受强力刺激,在穴位选择和力度上就要多加注意。而这些要点未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很难掌握。
中医养生 注意适度
中医就是用中庸之道调理人健康的医学。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就是把人调节到阴阳自和的平衡健康的状态。病,起于失衡;病,好于平衡。保持人体整体的阴阳平衡,人就不会生病,恢复人的整体阴阳平衡,病就可以被逐渐治愈。人只要时刻保持着机体内部及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与协调,机体就能够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否则就会出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疾病状态甚至死亡。
“阴阳自和”的健康状态类似于现代科学所说的“内稳态”。“内稳态”是指人体在生理上保持平衡状态的倾向,如人体的体温、血压、血液的酸碱度、血糖浓度等均为“内稳态”所调控,如果我们的身体达到这种稳态,那就是健康的状态。因此,调整人体以达到“阴阳自和”“以平为期”的平衡与和谐状态,已成为中医学的根本治疗总则。从中医追求阴阳自和的内稳态中,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品味到中医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健康医学。
日常生活中,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辅以科学的行为方式,注重非药物干预,保证体质基本平衡。遇到身体不适,及时与专家交流,采取适当的干预方式,不加剧身体的不适反应,给身体足够的自我恢复时间,这是养生的“中庸之道”。平时不管不顾,饮食不节制,不锻炼,生了病才看医生,这是“不及”;看了养生讲座,一知半解,把症状与自己对比,动不动就吃药,这是“太过”。养生过程中,切记“太过不及皆为病”,秉持中庸之道才有助于身体健康。
指导医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