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频繁换降糖药好吗?
口服降糖药知多少?
目前临床上用于糖尿病治疗的口服药物主要有:胰岛素促泌剂、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以及胰岛素增敏剂。
胰岛素促泌剂又分为磺脲类和非磺脲类。磺脲类药物主要作用机制为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主要适用于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不能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的偏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非磺脲类促泌剂在改善糖尿病患者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
双胍类药物在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经饮食、运动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者为首选,1型糖尿病单用胰岛素控制不佳者用双胍类有助于血糖稳定控制。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适用于各型糖尿病患者,且可作为糖耐量异常(IGT)的干预治疗。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可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胰岛素的抵抗。
除了口服药,胰岛素的应用也比较多,早期应用的为动物胰岛素,慢慢的人胰岛素取代了动物胰岛素,目前人胰岛素的类似物问世并应用于临床。胰岛素的应用也很广泛:所有1型和妊娠糖尿病患者必须接受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并发症时也需要胰岛素治疗,另外早期糖尿病如进行强化治疗也可选用胰岛素,晚期糖尿病肝肾功能严重受损时也以应用胰岛素为宜。
糖尿病个体化治疗因人施药
每个患者的病情不一样,而且因为个体差异,在用药方面也必然存在着区别。糖尿病患者,如果经过饮食与运动治疗不能有效的控制血糖,可给予口服药物。对于肥胖的患者,多给予双胍类药物,它可以有效地降低肥胖患者的体重,但是双胍类药物有比较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可以从小量开始应用,逐渐加量,使患者逐渐适应为宜。胰岛素抵抗的患者还可以加用噻唑烷二酮类的药物,虽然这类药物比较贵,并且起效较慢,但此类药物的应用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远期疗效有很大的益处。如果患者餐后血糖高的比较明显,可给予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它可有效的降低餐后血糖,且比较安全,不会引起低血糖。这类药物虽然可以引起腹胀,但一般可以耐受。
糖尿病病程不同因时施药
不是每个糖尿病患者在发病的初期都有“三多一少”的症状,所以在刚发现糖尿病时,他们不一定都处于糖尿病的初期,这就意味着针对每个患者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要给予最适合其病情的治疗方案。初期糖尿病可简单的用一种降糖药物就能有效的控制血糖,但随着病情的进展,一种降糖药已经不能奏效,这需要联合两种或三种降糖药共同发挥降糖作用。
糖尿病患者若伴有心、肝、肾功能损伤时胰岛素促泌剂、双胍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都应慎用甚至禁用,所以糖尿病晚期的患者如果合并了糖尿病肾病就应该谨慎用药了。在发生了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昏迷、乳酸酸中毒时,上述药物也不适合应用了。
在降糖药物的应用中我们还应该尤其重视药物的安全和不良反应问题。同时,随着胰岛素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低血糖也是内分泌科医生不可忽视的问题,应用胰岛素要掌握好剂量,对于老年人以及肝肾功能不好的患者要适当减少用量。
目前降糖药物种类繁多,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可选择的药物就多,这是可喜的,但每个患者的病情和病程都不相同,这就要求医生充分掌握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证、副作用及禁忌证,选择当前最适合患者病情的药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而不是频繁换药。
- 上一篇:糖尿病用药误区
- 下一篇:严格控制血糖并非适合每个糖尿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