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瘤性息肉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肠镜是常见检查手段
今年50岁的张先生,已经是接受第二次大肠息肉切除手术了。
5年前,在一次体检中,张先生被发现结直肠息肉,检查后发现已经癌变了。
不过幸运的是,当时张先生在深圳市人民医院,接受了根治性切除手术。
出院后,忙于工作的张先生将此事抛诸脑后,没有按照医生的常规复查。
直到5年后,王先生突然开始出现血便和腹痛。
张先生来医院检查后,发现肠子里长了个息肉。
所幸,这次的病情乐观,张先生术后出院了。
现在,定期结肠镜检查是张先生的任务之一。
那么,肠息肉和大肠癌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得了肠息肉要做手术切除吗?
今天,一起来弄清楚这些问题。
一、长了肠息肉,会变成肠癌吗?
肠息肉是大肠癌的一种增生性疾病。简言之,就是一些肉在肠内生长。
肠息肉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一般来说,只有腺瘤性息肉会癌变。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肛外科副主任医师陈磊表示:
非肿瘤性息肉是炎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根据临床资料,80%以上的大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
那么,如何判断肠息肉属于哪种类型呢?
肠镜检查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手段。
肠镜的前端装有微型摄像机,医生可以直接看到病人肠道内的息肉。
一般来说,大肠息肉直径小(小于2厘米)、表面光滑、易推进,是为良性。
直径大于2厘米,表面溃疡、出血,往往有恶性转化的高可能性,需要做精密检查。
二、肠息肉一切了之就可以了?
很多人可能认为做完手术,肠息肉可以一劳永逸地切除,就像张先生第一次做完手术一样。
其实,肠息肉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手术后还是要定期随访和复查。
在肠息肉的治疗中,直径小于3cm的小息肉,可在结肠镜检查时直接切除,送活检检查是否癌变。
如果是直径3cm的息肉,可能累及许多毛细血管,结肠镜无法直接切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手术切除。
对于治疗后的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警惕性不能放松。根据复发风险的不同,应采用不同的复查方案。
首先是低风险,这种息肉通常是小而单一的。
手术或肠镜取下后一年至少一次复查,纤维结肠镜需要每三年检查一次,期间每年进行粪便隐血检查。
其次是高风险型。
如多发性腺瘤性大肠息肉、直径大于2cm的息肉、腺瘤性息肉伴不典型增生等。
对于此类大肠息肉患者,建议术后3~6个月内复查纤维结肠镜。
如果结果为阴性,则应每六个月进行一次。如果一年后肠镜检查复查没有异常,可以每三年复查一次,同期每年进行粪便隐血检查。
三、还有5种癌前病变也需警惕
其实,癌症的发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发展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癌前病变、原位癌和浸润癌。
从癌前病变到癌症,一般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当癌前病变出现时,及时干预非常重要。
1、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癌的癌前病变,主要由慢性胃溃疡和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的风险更高。
建议浅表性胃炎每3年做一次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每1-2年做一次胃镜检查。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戒烟戒酒,少吃酸辣食物。
2、乳腺非典型增生
为防止乳腺不典型增生,建议对35岁以下的普通妇女,定期进行超声检查;年龄在45-55岁的绝经期妇女,最好每年做一次钼靶检查。
另外,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少吃含雌激素的食物,适当运动。
3、肝硬化
肝癌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肝硬化可视为肝癌的癌前病变,肝硬化患者应积极治疗,每3~6个月进行一次肝脏B超和甲胎蛋白检查,生活中应避免吸烟和饮酒。
4、肺结节
肺结节不典型增生是肺癌的癌前病变。
一般来说,结节越大,恶性转化的可能性越高。临床资料证实,直径3cm的肺结节,90%以上为恶性。
建议肺结节患者,每年进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同时戒烟,避免厨房油烟,注意室内通风。
5、交界痣
交界痣是痣的一种,可能是黑色素瘤的癌前病变。
交界痣通常生长在外阴、手掌等易受摩擦的部位。如果痣的形状不正常,边界模糊,体积变大,患者应该接受治疗。
大肠息肉,是现代人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良性疾病,其中腺瘤性息肉可发展为大肠癌,切除息肉时不能掉以轻心,应重新检查。
对于其他癌前病变的癌症也是一样,定期检查,防范于未然。
本文福利
您可在下方评论栏,评论“666”,然后私信回复“1”,即可免费领取1份日常急救手册(电子版)国民健康科普,欢迎有你同行:
包含急救基础、运动损伤、家庭生活、突发急症、户外伤害、孕产安全、中毒处理等多种类型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