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NMN观察-关注中国抗衰老研究

NMN观察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抗衰老观察 >

抗衰老观察

抽动障碍的病因: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发布时间:2021-06-22 11:04抗衰老观察 评论

抽动障碍的病因: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一些家长发现孩子平时表演欲过强,一会眨眼睛,一会摇头,一会发怪声,甚至还会有噘嘴、伸舌、点头、耸肩。孩子最近也没生病,眼睛也没发炎或者不舒服,怎么会做出这些奇怪的举动呢?

  大部分家长以为这只是孩子的不良习惯,或者是故意的恶作剧,而不去管他,甚至因此打骂他,但是孩子仍旧会时常再犯,那这就有可能是抽动障碍,需要带去医院看看了。

  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是一种不自主、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可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强迫障碍等多种共患病。

  抽动障碍起病年龄为2—21岁,以5—10岁最多见,10—12岁最严重,而且男娃明显多于女娃。

  抽动障碍的病因

  ①遗传因素

  抽动障碍不属于典型基因遗传病,但它具有遗传易感性。在单卵双胎同时出现的可能很大,可达77%,异卵双胎的同时发病在20%左右。

  ②社会心理因素

  精神打击、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压力以及压抑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可引起。

  ③神经生化因素

  人体的运动、情感、精神等相关活动均受多巴胺调节,多巴胺系统功能亢进或是受体过度敏感时可引起大脑的运动区过度兴奋而产生抽动。

  抽动障碍的症状

  按临床表现形式分:

  ①运动性抽动

  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可表现为眨眼、斜眼、皱眉、扬眉、张口、伸舌、噘嘴、扮“鬼脸”,也可出现摇头、耸肩、搓手、握拳、甩手、踢腿、抖腿、挺胸、收腹、扭腰等。

  ②发声性抽动

  实际上是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可表现为咳嗽声、清嗓子、吸鼻声、尖叫声、吐唾沫、喊叫声等,甚至出现短语、短句、秽语等。

  按临床特点和病程长短分:

  ①短暂性抽动障碍

  指每天抽动发作多次,几乎每天发作,持续时间至少4周,但不超过1年。

  ②慢性抽动障碍

  指每天抽动发作多次,可有间歇,但间歇期持续不超过3个月,病程超过1年。

  ③Tourette综合征

  指既有运动性抽动,又兼有发声性抽动,但二者不一定同时出现,病程在1年以上。

  评估抽动严重程度医学上一般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等进行量化评定其严重程度↓↓↓

  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

抽动障碍的病因: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标准:总分<25分属轻度,25~50分属中度,>50分属重度。)

  那是不是临床症状对号入座,家长就能自己判断,直接给孩子用药呢?

  当然不能!在治疗抽动障碍之前,需要进一步进行问诊、体格检查及完善抽动障碍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抽动障碍的治疗

  ①药物治疗

  对于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的中至重度抽动障碍患儿,单纯心理行为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要加用药物治疗。

  ②神经调控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脑电生物反馈和经颅微电流刺激等神经调控疗法,可尝试用于药物难治性抽动障碍的患儿。深部脑刺激疗效较确切,但属于有创侵人性治疗,主要适用于年长儿(12岁以上)或成人难治性抽动障碍的治疗。

  ③心理行为治疗

  是改善抽动症状、干预共患病和改善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对于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轻症患儿,多数单纯心理行为治疗即可奏效。主要是进行心理疏导:患儿及家长要正确认识,不要过分关注患儿的抽动症状,合理安排患儿的日常生活,避免激动、紧张等情绪。

  提醒:抽动障碍患儿需要长期定时神经内科专科门诊就诊,及时评估病情及调整治疗方案,药物治疗要有一定的疗程,适宜的剂量,不宜过早换药或停药。避免加重病情。治疗时间需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而定。治疗抽动障碍的同时还需要治疗其他的共患病,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强迫障碍、睡眠障碍等。请各位家长引起重视,尽量做到早发现,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