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NMN观察-关注中国抗衰老研究

NMN观察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抗衰老观察 >

抗衰老观察

中医养生:中医辨证治疗肝源性胃病

发布时间:2021-08-09 10:50抗衰老观察 评论

爱养生养身馆-中医养生:

原发性胃病患者合并肝炎感染可加重胃病;无胃病的病毒性肝病患者可并发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病变,称为肝源性胃病。这种疾病的常见症状是胃痛、泛酸、打嗝、恶心和呕吐。临床观察显示,肝源性胃病有增加的趋势。据报道,56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经胃镜检查,胃及十二指肠粘膜损伤率高达92.86%,其中浅表性胃炎3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1例,单纯性十二指肠炎4例,萎缩性胃炎2例,胃溃疡1例。对15例肝病患者进行胃粘膜活检,证实乙肝病毒血清阳性患者,尤其是大三阳患者的胃粘膜中存在hbsag,其在胃粘膜中的阳性率高达80% ~ 100%。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肝源性胃病的发病机制可能有以下三个因素:(1)肝炎病毒因其无处不在而存在于胃粘膜中,在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的微血管中形成免疫复合物并沉积局部免疫应答;(2)由于肝功能下降,激素失活减少,导致内分泌紊乱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损害胃和十二指肠粘膜,幽门螺杆菌易感染,进一步损害胃粘膜屏障;(3)胃酸和胆汁反流容易引起胃和十二指肠的炎症变化,导致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和病理变化。祖国医学认为胃是水和谷的海洋,应该传承而不是停滞。感染肝病后,湿热困于肝脏,导致肝胃不和、胃脘痛、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土壤不尊重木材,木材凹陷丢失,导致肝郁脾虚,食欲不振和腹胀;久病脾气虚弱,血液循环不畅,肝郁气滞,热邪失调,营卫不畅,导致血瘀,胃粘膜糜烂或溃疡,固定性疼痛,静脉损伤引起呕血或便血。在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中,应兼顾脾胃,只有脾和胃,才能恢复正气,增强免疫功能,迅速恢复肝病。

肝源性胃病可按以下几点治疗:1 .肝胃湿热型: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症状包括口干、口苦、泛酸嘈杂、食欲不振、恶心、腹胀、便秘或便溏、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治疗应清肝和胃。该方剂由虎杖、茵陈、栀子、蒲公英、法半夏、茯苓、大黄、甘草等制成的自拟胡银汤加减而成。重度黄疸患者加郁金和赤芍;将肉豆蔻和薏苡仁加入到严重潮湿的人群中;泛酸加入黄连、吴茱萸和煅瓦楞子。

第二,肝胃不和:多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和急性肝炎。症状包括胃痛、两边胀满或疼痛、打嗝、吞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治疗应疏肝解郁,和胃,减少不良反应。处方为柴胡疏肝散、药用柴胡、香附、半夏、陈皮、枳壳、白芍、茯苓、甘草等。对有明显胁痛的患者加入川楝子和沉香;打嗝时,加代钢石和竹茹;炒饭芽、炒麦芽和萝卜籽是为那些有嘈杂食物的人添加的。

肝郁脾虚型:多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的恢复期。症状包括两侧腹胀、隐隐胃痛、食欲不振、进食后腹胀、大便稀或不舒服、舌红苔薄、脉沉。治疗应疏肝解郁,健脾和胃。处方为逍遥散加香砂六君子汤、药用党参(太子参腹胀)、白术、柴胡、茯苓、白芍、砂仁、陈皮、木香、甘草等。对肢体疲劳和气虚明显者,加黄芪和大枣;对食欲不振、腹胀的患者加入鸡内金、炒谷芽、炒麦芽和檀香;大便稀的患者可加入薏苡仁和山药。

气滞血瘀型:多见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症状包括刺痛,两侧及胃部位置固定,面色晦暗,大便暗或大便潜血阳性,舌暗或瘀斑,或舌下静脉扩张,脉细数。治疗应活血化瘀,通络。处方为血府逐瘀汤,由柴胡、当归、枳壳、赤芍、红花、刘寄奴和甘草制成。重度疼痛患者加延胡索和五灵脂;心悸气短者加党参、黄芪、丹参;肝脾肿大者加鳖甲和王不留行;将大黄、白芨和三七加入鼻出血或粪便的血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