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NMN观察-关注中国抗衰老研究

NMN观察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抗衰老观察 >

抗衰老观察

中医文化:郑和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医文化传播

发布时间:2021-08-12 10:31抗衰老观察 评论

爱养生养身馆-中医文化:

自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承担了国际传播和传播的重要任务,也是“一带一路”工笔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历史,郑和(1371-1433)作为中国第一位航海者,曾七次奉命下西洋。船队以各种方式把中医药和健康的智慧和经验送到了大海,这也为今天中医药的海外传播提供了借鉴。明代,在中医的保护下,马欢曾三次随郑和下西洋。他的著作《瀛涯胜览》记载:“鲸船在波涛中怒吼,在洪涛之外的一望无际的碧海中遨游。洪涛、郝浩涌入琼波,青螺隐隐浮于山间。

”由此可见,这次航行是一次长途旅行,环境是危险的,这对船员的身体和精神是一个挑战。根据郑和的家谱,航海家郑和率领63号船载有2700多人和180名中国医务人员和医生。郑和的船队带来了大量的医务人员,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由郑和亲自挑选的,而不管他们的出身如何,只看他们的医术好坏。此外,医务人员来自不同的地方,对不同地区的疾病有一定的治疗经验。例如,上海的陈昌说,“名医邵爱安,常被人传诵”。华亭的吴忠德来自中医世家。他有秘密家族史,可以独立提取药物。

许多医务人员都有自己的专长,能够应付不同的情况。东南亚国家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湿热,容易发生疟疾、鼠疫等急性传染病。它们都属于流行病的范畴。郑和下西洋的随行医生多为南方人,临床治疗温病经验丰富,为船队的顺利航行提供了医疗保障。郑和下西洋大约100年后,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带领200多名船员进行了一次环球航行。由于天气炎热、水源不洁、医疗体系不完善、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量减少、体内维生素C缺乏、坏血病等原因,只有18人幸存。

然而,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文献中,并没有大量船员死亡的记载,这与郑和背后强大的医疗队伍和技术支持密切相关。郑和下西洋时,必须经过马来西亚的马六甲。郑和和他的部下在此期间挖了七口井,被称为“七星落地”,也成为传播友谊和健康文化的历史见证。在清代,陈伦-炯的《南洋纪事报》记载:“暹罗病,每次你向三宝(郑和)要药,都没有办法给它任何救济。药被倒进小溪里,让它洗澡。到目前为止,许多唐朝人仍然通过给河水浇水来治疗这种疾病。”此外,在《郑和下西洋资料集》中,郑和多次提到,当他航行到东南亚国家时,他到哪里都挖井,并教当地人挖井。

他向水中喷洒药物。患有疾病的居民用水清洗伤口,然后痊愈。如果有一口叫“李航坡井”的井长满荆棘,那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这些都表明,郑和和他的团队成员在经过许多地区、面对许多疾病时,都是入乡随俗,并根据病因症状、传播途径、当地环境和居民对医疗的接受程度分析治疗措施,从而促进当地医学的发展。马六甲的五口“李航宝井”在漫长的岁月中已经消失,两个古老的井位今天依然存在。为了保护历史遗迹,马六甲当局在李航宝井增加了井场和围栏。

井口覆盖着钢丝网,并放置了供游客参观的标志。中医药在海上开辟了“健康丝绸之路”。"一切都是根据它的起源而生的,一切都是按照它的方式来完成的."郑和下西洋先后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时,亚非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医疗保健方面相对落后。郑和出航前携带的医官、药品和医书为船员自身的健康需求提供了保障。郑和在航行中还通过传授中医药知识和促进药材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地方医学的发展。除了熟练的医生,船上还有大量的中草药和医学书籍供他们自己使用或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它们的医疗效果因东南亚国家的气候而异。如藿香、黄连、大黄、黄芩、龙胆草、血竭、常山、诸葛邢俊粉、黄土丸、卧龙丹等。具有燥湿杀虫、清热泻火、化瘀止血、清热抗疟的功效。然而,由于东南亚气候炎热、物种丰富、疾病传播途径众多,以及当地卫生条件不足,人们经常遭受疾病之苦。明代费信的《兴茶圣兰》详细记载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中医药贸易活动,如“小盖兰国,用丁香、豆蔻、苏木、苏木、麝香……”这些药物具有清热、抗疟、燥湿、杀虫的功效,对当地气候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这些药物不仅丰富了东南亚国家的药物种类,而且有效地控制了当地的传染病,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郑和下西洋清楚地记录了16种药物的贸易,这些药物被纳入了西方医学的各个领域。

当然,中医文化在这个过程中的碰撞是相互的。郑和船队还引进了许多珍贵的西方药材,如檀香、沉香、燕窝、紫茎等。,丰富了双方的药品种类,有利于双方医疗事业的发展。郑和的船队也带了几名助产士出海。按照古代的习俗,妇女是不允许登船的,但郑和却不受这一习俗的限制,毅然与妻子一起出航。明朝国力强大,人口众多。

人口的不断增长有力地证明了明代中医妇产科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因为当时东南亚国家的医疗发展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比如当地妇女的生产,尖锐的砾石经常被用来切断脐带,但是在砾石上经常发现细菌,这很容易引起破伤风并导致死亡。郑和船队到达后,文博被允许传授当地分娩经验,提高当地医疗水平,促进世界中医妇产科的发展。南京静海寺是郑和晚年的居所,周围有数百种草药和鲜花。它位于南京市鼓楼区逸风门外。北面是狮子山,东面是天妃宫,西面是护城河。

明朝朱迪皇帝为纪念郑和下西洋而修建的皇家庙宇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迹之一。直到明朝万历年间,郑和还种植了一些外国花木。郑和带出来的士兵、工人和船工回国时都驻扎在这里,他们带回的一些外国药品也保存了下来。明朝嘉靖、隆庆年间(16世纪中叶),李时珍到世界各地编纂《本草纲目》,并在静海寺考察海外药材。李时珍在这里看到并听到了很多关于外国药物的知识,如犀角、羚羊角、阿魏、乳香、丁香、木香、芦荟、木鳖子、漆树油、琥珀、苏木、砂仁、海红、补骨脂、安息香、龙涎香、降香、迷迭香、伽蓝香、苏合香、松节油、泊洛沙姆、虫媒、肉豆蔻等中药材都是随郑和船队输入中国的。获得这些资料后,李时珍对《本草纲目》进行了修订和补充,丰富了其内容。例如,安息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安息之国名,梵书指笨手笨脚的贝洛香”,“安息香出自斯隆”,“生于波斯南海之州,树中之脂亦似桃胶”,“主要用于治疗心气邪气、霍乱风痛、男性遗精、女性血液沉默和产后血液循环”。

乳香是阿曼苏丹国的三大珍宝之一。在李时珍的《本草》中,它被称为海药,它“像乳头一样滴下”,并“生出南海,它是波斯树脂,像樱桃一样紫红色,像上面一样透明”。它“来自大秦国”和“来自南印度边境的阿乔利邦”。它被称为“西方的芬芳,在南方更好,那就是乳香”。还有藏红花,最初发表在《本草纲目》上,通过印度输入西藏,然后运到大陆。事实上,它起源于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