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论中医与儒家的同源性
爱养生养身馆-中医文化:
在20世纪30年代,中医被称为“民族医学”。这显然与“民族文化”精神有关。儒家思想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支柱。古代“儒教”的起源与“巫术”有很大关系,巫术在民间也扮演着治疗者的角色。为什么不在杨公的传记和四年远离公众的隐居生活中注明“巫师,祈求神灵治愈疾病并寻求祝福的人”?最初,儒生的服务范围还包括祈雨、礼拜、祭祀、治病、文献等。《国语·于今义和诗·龚平记》曰“上义郭毅,下义任意,顾义官也”。西汉的贾谊说:“我听说古代的圣贤,不是住在朝廷里的,一定是在占卜的医生之列”(《史记·日本列传》)。
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诊疗》说“古为善者为医者,谁去医学之国,谁去中医之家,谁去疾病之家”。按照古人的说法,治国与治病是相通的,所以后来有句谚语说"如果你不是一个好医生,你就是一个好医生"。儒家继承了古代圣人的学问,其“一个接一个”的道适用于包括宇宙论、伦理学和医学在内的所有领域。在鲁兹的《论语》中,孔子引用了南方的一句谚语“不持之以恒,不能当巫医”,“持之以恒”是儒家和医学共同推崇的美德。中国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把治国与治病作为一个原则,认为二者都应该遵循“中和”的方法。《韩曙·文艺志》云:“齐伯和于君生于古代,扁鹊和秦河生于中世纪。
他们报道了疾病和国家。最初的诊断是了解政府。”《史记》中司马迁的《扁鹊·臧宫列传》是专门为医生写的,其中的淳于彝被誉为“儒教圣人”。后世的医生以“儒医”为荣。中西医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全息论”。“全息术”是一种有机整体论和整体认识论。它认为人体对应于宇宙空并且在人体的每个部分都可以看到整体。
“全息术”从辩证的角度获得万物之间的“联系”,如五气、五官、五脏,甚至可以“治头病、治脚病”。在“全息论”的基础上,中医首先强调“元气”。形而上无形的“元气”不仅是中医的“道”,也是儒家的“道”。古人对脏腑、筋骨等有形部位的认识比较全面(见马王堆的《藏象图》),但更注重无形的经络,因为经络是元气之道,只存在于对生物的感知之中。元气是宇宙中最微妙的能量,它在人类身上既有物质属性又有精神属性。"元气论"从内因看疾病,认为只要元气充足,就能抵御外邪。
《内经·苏文·古代天真论》提到“恬淡虚无,真气循行,精神控制,疾病平静”古人善用情感来保持健康,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保护。孔子重视调理“气”[1],《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陈无食,“奴才病了,不能亨通。孔子说“弦歌的吟诵将永远持续”,这是一种可以改变身体现有状态的精神力量。孟子作为一个儒家,不仅善于培养“高尚的精神”,而且注重“实践的形式”。宋末文天祥是《宋之良》的作者,在极其恶劣的关押条件下,他仍能保持健康[2];明代儒生王阳明被派往贵州隆昌。由于“良心”对生命活力的刺激,他得以在虫和蛇的瘴气中幸存下来。
“漆瑗”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医学文明的核心。孟培源认为儒家的主观思想影响了中医:“中医强调对主体的自我控制和整体把握,而不是对客体的分析。就养生而言,主体是滋养,辅之以治疗,主体是内,辅之以外。所有养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都旨在回归主体本身,调动内部生命因素,依靠身体本身的内部功能来实现健康和长寿的目标。”[3]《黄帝内经》认为情感失衡是主要原因。儒家的心性论包括元气和情志的调理。
《中庸礼记》开篇写道“率直即道”,表明儒家之道服从人性。《内经·灵枢·石砖说:“夫治民而自治,治民而治此,治小而治大,治国而治家,无逆而能治,夫唯从。服从者不仅是阴阳脉,也是气的逆。老百姓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两者在哲学上也是相通的。古人认为“医易同源”,儒家经典《易》中的太极、阴阳、中和等概念在医学中被广泛使用。
《黄帝内经》和后来的中医经典都是以阴阳为基础的,他们提倡的最高价值是“中和”。《礼记·中庸》说:“要达到和谐,天道如何,万物如何滋养”。《内经·苏文·古代天真论》记载:“古人知其事,知其阴阳,知其术,知其数,饮食有节制,生活有规律,不轻举妄动。因此,他们能够与上帝一起形成,并在100岁时死去。”儒家的“中和”反对“太多,太少”。中医的“中和论”也把病因归结为阴阳从里到外的不平衡。儒家的“中和”首先强调“时间和媒介”。
国家医学理论也认为,阴阳两气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即对立、消长、依存和转化。因此,有必要保持动态平衡。《内经·苏文·齐天论》说,“因此,和谐是神圣的程度。”儒家的“中”与“土”的五行和“五”的数目有关。《内经》也反复强调脾胃的重要性,认为胃气是诊断疾病的关键。儒家重视从事物的“隐微”中“知其少”,提倡“听而知之”[4]“看而知之”[5]。以"元气"和"中和"为基础的国家医生也善于运用"观察和听觉"来预防疾病和倡导预防性治疗。
以《内经》医学经典为基础,《难经·六十一难》说“看你所知的是上帝,听你所知的是圣人”,“知外是圣人,知内是上帝”。据《维吾尔十六贤》记载,魏文王问扁鹊:“三兄弟中哪一个是最好的医生?”扁鹊说,“老大是最好的,老二是第二,扁鹊是最低的。“因为”大哥视上帝为一种疾病,并且没有任何身体形态,所以他的名字不是来自他的家族。中国哥哥的治疗在于他的头发,所以他的名字不是来自鲁。如果扁鹊是专家,他可以把毒药和毒药注入他的血管。当他闲着的时候,他可以被称为附庸。“传统的西医是治疗医学,主要基于经验证据,但仪器能够检测到的疾病数量毕竟有限,而且发现得太晚。
当今社会有许多不被定义为疾病的亚健康状态,使人们遭受巨大痛苦,如身体不适、免疫力低下、消化不良、精神焦虑等。世界卫生组织的《2014年精神健康地图集》[6]显示,世界上10%的人患有精神健康疾病,25%的人可能面临精神健康问题。到2030年,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健康问题之一。据统计,中国大多数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在心理治疗方面,文化障碍使西方心理学方法难以在中国盛行,而东方哲学和医学在这方面将有巨大的潜力。余英时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医学应用了儒家哲学“天人合一”[7]。今天的中医教育必须首先理解“道”与“艺”的关系,如“天人合一”、“元气”、“阴阳”等,无疑是本体论层面的形而上之道,而五行、五色、五音、五官等则是工具层面的应用。
儒家思想认为,道与气应该由“心”的精神来把握,这是没有固定的规律的。自汉代以来,儒学已成为政治的主流,但其哲学思想有固化和衰落的趋势。例如,过多地比较“天人感应”会导致无尽的缺点。当今民族医学教育必须回归哲学取向,以“道”为主导。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西医之争”中,傅斯年、丁文江等人坚决反对中医[8],将科学的应用与哲学的本体论相混淆。如果对“天人合一”和“道气关系”的本体论取向没有明确界定,这场争论将继续下去。
- 上一篇:中医文化:典故和评论无处不在
- 下一篇:中医文化:一个好的治疗者首先治愈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