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对王叔和黎族的再审视
爱养生养身馆-中医文化:
魏晋时期,医学家王叔和编辑了《伤寒论》,并撰写了《脉经》。他是公认的中医领域的历史文化名人。但是,由于《三国志》、《魏书》、《晋书》中没有王叔和的记载,所以也就没有关于他生平的官方传记和医学史。目前,他的籍贯、生与死以及人生经历仍不确定。特别是关于王叔和的国籍,有很多争议。历史上,鲁陕之间曾有过关于王叔和国籍的争论。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叔和来自山西省高平县。
邢德刚等人认为,“他的家乡是今天的山西省高平县(今高平市)。出生和死亡的日期在公元210年到280年之间。”1988年,山东省济宁市的朱成山第一次写了一篇文章,提出王叔和的籍贯是山东省古高平市。具体地点是今天山东省邹县西南的郭集地区。之所以持这种观点,是因为在王叔和生活的魏晋时期,山西高平县不是叫“高平”,而是叫“陵县”。当时的高平古城位于今天的山东省邹县。因此,从时代上看,山东的高平与山西的高平并不相连,山东的高平早于山西的高平。
此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大部分文献将王叔和黎族归类为山东黎族。认定王叔和是山西高平人的理由也很充分。第一个记录王叔和为山西高平人的是唐朝的甘伯仲。几百年前,当甘伯仲为王叔和写《名医传》时,王叔和已经去世了。此时,古代山东高平已经不存在,而山西高平已经存在了三个朝代(北魏建立)。在唐代,当使用魏晋人名时,一定会加上“古”和“旧”等词,以区别于使用的同一姓名,以免混淆。
作为医学历史学家,甘伯仲为120位不同年龄的医生写了传记。显然,他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考古学和考证学的基本原则是不能建立单独的证据。将王叔和黎族划归山东高平是不公平的,因为目前还不清楚宗谷博所描述的“高平”是古地名还是今地名。当学术界就王叔和的国籍进行辩论时,让我们看看第三方证据。不久前,笔者有幸在湖北省麻城市白果镇看到了“姚”所写的“王家谱”,其中包含了大量有关家世的资料。《王氏族谱》最早于道光二年(1822年)修订,由王氏宗亲之侄蔡主持。
光绪四年(1878年)王氏修订。它分别于1917年和1943年修订和重新发行。《王氏族谱序》记载:“同里王氏自泽州来楚,以避五胡之乱,远叔为公。”。《王家谱》卷一记载:“何、龚二叔,卒年不详,葬于山西泽州首府高平县老爷山,祖上及西晋人也。”这又一次有力地证明了高平是王叔和的故乡。泽州,辞海,注:“国家和政府名称。
隋朝初,黄凯被改为泽州。政府位于单川(今山西省晋城市东北部)。唐贞观最初被划归晋城,管辖沁水、阳城、晋城、高平、陵川等晋东南县山西高平也有许多王叔和的相关记载。《高平县志》卷五,《古代成就》:“王叔和的药厂位于王思村,今天的土窑和石磨都存在”;《高平县志·艺文》卷十四:叔和写了十卷《脉经》,四卷《脉诀》,三卷《脉赋》,有最详细的区别。张仲景写了《伤寒论》。这篇文章是由卜琦和他的笔记误编的。这本书已经完成了。
参见甘棠博宗名医传。他住在该市的首府王石村。今天,土窑和药物研磨机仍然存在,人们被识别。《高平县志》第17卷,载《王进书报》、《金匮要略》八卷、《脉经》十卷、《脉韵》四卷、《脉赋》三卷、《小儿脉论》一卷、《脉韵秘要》三卷、《张仲景方》十五卷、《伤寒论》十卷、《金匮要略》三卷。目前,更多的证据支持王叔和是山西高平人的观点。特别是在被称为神农氏炎帝故里的高坪,仍有许多与有关的遗迹和传说,如药王庙、石窟、石磨等。
王叔和在中医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掌握经典方剂,研究方剂之脉,诊断并切中其精髓和意义,发现透穴养生之道”。对王叔和传统中医药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和整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 上一篇:中医文化:太平天国的中医
- 下一篇:中医文化:王安石新法与北宋医学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