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雷祖桑蚕“送”中药
爱养生养身馆-中医文化:
2019年8月6日,中国邮政发行了第二套“中国古代神话”系列邮票,其中第四张图片为“雷祖开蚕”。香港插画家倪传婧设计了这套邮票。设计用插图来说明主题,展示了雷祖带领人们种植桑叶和养蚕的场景。图为雷祖面带微笑,手里拿着一片柔软的桑叶。绿色的桑叶散落在她的身上和竹子市场(dá)。蚕宝宝们正津津有味地享受着他们美味的食物。邮票图案中的桑树和蚕都与中医有关。
桑树在中国有5000多年的种植历史,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东方的神树。桑叶是蚕的食物。养蚕为人类提供了编织丝绸的技能,通过法律制造衣服,它奠定了基础,并开始以礼治国。在中医看来,桑树的果实、叶子、树枝和皮都是良药。俗话说"桑枝在春天收获,桑树在夏天吃,桑叶在秋天收获,桑皮在冬天收获"。桑枝是春天从桑枝上摘下来的。
味苦,微辛,性平,归肝经。它们具有祛风除湿、益关节、除湿的功能。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痛和肢体痉挛,尤其是上肢瘫痪患者,具有显著的降血压作用。桑葚是夏天从桑葚果实中收获的。《本草纲目》称之为“军民成果”。桑葚在唐代的《唐本草》中被用作药物。中医认为桑葚味甘性寒,入心、肝、肾经,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可治疗阴虚、津亏、失眠等。
单独食用具有解渴、益五脏、益关节、行气活血、长期服用可解除饥饿、宁心安神、明目、美白、解酒等功效。药理研究表明,桑椹可补充胃液不足,促进胃液消化,进入肠道可促进肠液分泌和胃肠蠕动,从而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桑叶是桑树的干叶。每年初霜后收获的桑叶称为“霜桑叶”。味苦、甘、寒,具有祛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肺热咳嗽、头晕头痛、眼花等。
现在桑叶也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2013年,湖州南浔李记村的人们开发了桑叶菜肴,将其用于火锅店、保健食品店、农家度假村等场所,成为备受关注的保健菜肴。桑白皮是去掉软木的桑树根的干根皮。它最早记录在《神农本草经》中。味甘寒,属肺经、脾经。具有清肺平喘、去水消肿的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咳喘、少尿水肿、面部皮肤肿胀。据《本草纲目》记载,桑白皮擅长利尿,实际上是在净化其儿子。因此,它适用于肺部潮湿和肺火过度的人。《史记》中提到黄帝娶了西陵家族的女儿雷祖。她发明了养蚕,称为“雷祖始蚕”。在神话的传说中,她被描述为养蚕和缫丝的创造者。
朱·在《前编总目提要》中指出:“西陵氏之女雷祖原是元帝的妃子。她开始教人们养蚕,用蚕茧做衣服”。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始养蚕和缫丝的国家。然而,蚕对人类的贡献远不止是织丝保暖。在养蚕过程中,由于江南气候潮湿,一种叫做“球孢白僵菌”的细菌很容易生长。当蚕长到四五岁时,许多免疫力弱的幼蚕会感染白僵菌而死亡,从而形成一种有价值的中药白僵菌。
白僵蚕,也叫黄粉虫,是一种刺激性、咸味和温和的蚕。根据《本草纲目》,僵蚕也是蚕的一种疾病。治风化痰,散结通经,所谓“气相感”就是指引起它然而,为了使自然形成的僵蚕成为一种好的药物,还需要古老的加工技术,即把麦麸放入锅中,加热和烟熏后,将僵蚕放入锅中油炸,当僵蚕的颜色由白色变为黄色时,麦麸被筛掉,这就是传统中药加工中的“麸炒僵蚕”。根据现代研究,白僵菌蚕的主要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大量草酸铵、白僵菌干燥菌丝体等。具有抗惊厥、抗凝血、催眠和抑菌作用。蚕沙是蚕的干屎,味甘性温,入肝、脾、胃经,具有燥湿祛风、和胃除浊、活血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痛、头风、头痛、皮肤瘙痒、腰腿痛、腹痛、呕吐、腹泻等。古人将蚕沙炒热后放入袋中敷于患处,可治疗关节痛和偏瘫。
蚕沙在民间用作枕芯,具有清肝明目的功效。此外,《本草纲目》还记载蚕蛹、蚕茧和蚕蜕具有一定的药效作用。
- 上一篇:中医文化:人胎盘的起源
- 下一篇:中医文化:海洋药物的海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