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一个北方中医的大学生
爱养生养身馆-中医文化:
1956年,时任卫生部部长助理的郭在北京中医学院的开学典礼上发表了讲话。第一批中医学生在简陋的教室里上课。我于1956年高中毕业。当时,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设立了中医学院,并开始招生。根据当时全国统一的高考计划,我报名参加了考试。幸运的是,我被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北方中医”)录取,并在经过六年寒窗苦读后,于1962年顺利毕业。
这两张照片记录了1956年北方中医的开业典礼和第一届学生。看到的东西,想到的人,回忆过去,我仍然认为这是一个最后的浪漫。“我只想学中医”1956年是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成功召开的一年,是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一年,也是北方中医正式成立并开始招生的一年。在第一个国家五年计划的时候,年轻的学生们正争先恐后地申请工程学院和大学,以便在未来为祖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做出贡献。一百多人从我们高中毕业,其中四人申请了医药专业,只有我申请了中医专业。我学习中医的真正原因是我母亲因为外伤和庸医的虐待导致破伤风而英年早逝。其次,我自己也患有面瘫。
在四处奔波了一年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后,我决定学习医学。那时,我没有任何野心。我只是觉得学医可以治病,不仅方便自己,还可以救人和帮助别人。至于我选择学习中医而不是西医的原因,可能与小时候挂在我家门口的村民送给我曾祖父的“魔术师”牌匾有关,也与我经常去隔壁的中药店认识中医有关。我更不知不觉地相信中医。谁知道中医专业要到5月1日以后才知道是否报考,所以我必须耐心等待。然而,我心里有矛盾。
我所有的同学都报名了,甚至计划了他们自己的未来。然而,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有点焦虑,但我进入中医专业的决心没有动摇。就在5月1日之后,正式注册的通知发出了,我立即填写了中医作为我的第一愿望。经过全国统一高考,我终于考上了华北中医。我清楚地记得,当我收到《北方中医》的录取通知书时,我的高中班主任陈带着标准的东北口音,语带困惑地说:“王世民已经被中医录取了!我打算学习中医。
”是的,我只想学中医。这是我坚定的回应。对于北方传统中医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创业环境。1956年9月1日,北京,阳光灿烂。我高兴地向北方中医汇报。接待我的是陈。
他带我去了北京东城区北门仓胡同的北京中医继续教育学校,那是学校的原址。9月3日下午,北京中医学院的落成典礼在这座小楼的下门口举行。卫生部部长助理郭和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出席仪式并讲话。当时,仪式非常简单。只有大约100名刚入学的新生和几位老师在一次简单的演讲后正式开始了我们的大学生活。在一个相当简陋的环境中,我们开始学习和谈论道德。
由于学校建立和招生的仓促,学校最初是由居住在北门仓的北京中医继续教育学校建立的,该学校是一座共有五层楼的建筑,属于当时的中苏友好通讯社,共五层,下面四层。一楼是北京中医药继续教育学校的厨房、餐厅和门诊部。二楼和三楼是学生宿舍和教室。三楼是教师办公室。120多名学生住在三四个大房间里,这真是一种日常关系。当时的条件很简单,一些人自嘲为“地面上没有空间和山脊”。
尽管当时学校条件很差,但生活仍然很方便。食堂里的食物多样、可口、干净。大楼里一天24小时都有热水。冬天宿舍里也很暖和。你不必离开大楼去吃饭和上课。开学时,条件并不令人满意。起初只有、方、栾智仁、四位中医教师。
除了张志春,其他三个都在北京行医。他们没有从事中医教学,也没有现成的教材。老师只能自己写,然后打印成单独的讲义,在上课前分发给学生。那时,没有大教室,所以他们不得不分成两个小班,一个班和一个班。同时,两位老师分别给两个班上同样的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开始上课时教室里没有桌椅。每个学生都得到一匹小马作为椅子,膝盖作为桌子。
就这样,中医的研究开始了。过了一小段时间,意见增加了。因为我们这个年级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三北”(华北、东北和西北)背景,他们中的一些人高中毕业,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转学生”。据说当年高校的招生名额比当年高中毕业生的人数还要多。因此,为了促进全国的发展,招生计划进行了“干部转移”,即允许卫生部门的一些年轻干部和中等卫生学校的年轻中医毕业生参加考试(不是参加全国高考,而是参加单独考试)。我们班有30名转学生,17名卫生学校毕业生和6名年轻中医,共计53人,占总数的近一半。把学生转移到其他工作岗位已经够难的了,因为他们通常年龄较大,有些已经成家,甚至带着孩子去幼儿园学习。
入学不到一年,一些转学的学生觉得北京中医药继续教育学校的小教学楼条件太差。许多问题仍有待解决。对改进的要求很高,当时学校的领导无能为力。后来我才知道,有些学生在给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卫生部的信上签了名。后来我听说了把学校搬到南京的计划和“执行委员会”的成立。学校确实宣布了搬到南京并“动员”我们的意图。
据说这一事件引起了许多麻烦。周总理亲自干预,指示“立即复课,就地建校”。只有到那时,每个人才安定下来。很快,许多问题,如选择北医的校址,教师和行政领导的任命被提上日程并付诸行动。然后发出了相应的指令。首先,北京中医继续教育学校西侧的小医院被分配到北方中医,以解决急需。
虽然这个院子不大,但有几栋老房子,而且北方中医有自己的房子。随后,在这个小院子里建起了一个大教室,一些办公室和员工宿舍进行了翻修,并为1957级新生入学做了准备。大约在1957年底或1958年初,有关部门同意将中国人民大学海运仓校区移交给北方中医药大学,后者将把基本建设用地的资金划拨给中国人民大学。就这样,北方中药在海运仓库里安顿下来。海运仓校区不仅面积大,而且还有一个大操场和足球场,这在当时北京市区的高校中是罕见的。据说这个院子是新中国成立前朝阳大学的旧址。最初的建筑五花八门,包括仓库、小四合院、漂亮的灰色建筑,后来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红砖五层宿舍。
大院西南角有两个学生宿舍,一个是平房,另一个是两层楼,内部结构相同。宿舍楼的布局很特别。混凝土地板在每层被分成几个单元。每个“蜂巢”由六个房间组成。冬天,一个大铁炉被放在“蜂巢”的中间来保暖。每个房间有六个人。我住在平房和楼房里,房间里没有厕所。
我一直住在这里直到毕业,现在这些房子已经被拆除了。搬进海运仓校区后,北方中医药建起了大量的新建筑、实验室、食堂和学生宿舍。1959年国庆节,一座12层的白色大楼拔地而起,成为东直门的标志性建筑。大约从1958年开始,来自苏联、朝鲜、越南和其他地方的学生也来到这里学习中医、中医和针灸。只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北方中医才搬到位于今天北三环东11号的和平里的河北北京师范大学旧址。海运仓库的大院现在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和北东直门中医医院的所在地。与此同时,江苏省中医学院的教师,包括、董建华、、、、、、、刘、程世德、王子玉、徐润三、史汉章、蒋宜君、孙华士、葛景恒、席云民、王德林、黄庭佐、金启枫、浦炳泉、周文、陈友邦等。
- 上一篇:中医文化:汉武帝预防医学的先驱
- 下一篇:中医文化:《离骚》离不开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