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同仁中医针灸的传承标志
爱养生养身馆-中医文化:
2010年11月16日,“中医针灸”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仁是中医针灸的重要标志,是中医针灸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认知和技能的结晶。它的传播和演变历史充分体现了针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创性、传承性和动态流变性。正如我们在申报《中医针灸》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在申报文本中所述:“作为世代传承的见证,宋代(公元1026年)创造的青铜针灸穴位人体模型是传承和获取中医针灸的重要参考,在传承的生存和再创造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针灸”和“世界针灸周”成功应用7周年之际(11月16-22日),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作为中国针灸非遗应用、传承和保护的主要单位,特写此文以资纪念。铜仁是中医针灸的标志和标记。
针灸铜仁是中国古代医学专家发明的针灸教学用人体经络穴位的青铜模型。古人在人体铜器上刻经络和穴位,用于针灸教学、医疗和检查。它不仅是中医针灸早期规范化的先驱,也是中医继承和发展的活载体,在中医继承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灸的早期模型制作一直是学习和教育的传统。由于时间和材料的原因,它很少流传下来。例如,东汉时期针灸陶器的考古发现被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是古代针灸的典范。1993年,在四川省绵阳市双宝山2号西汉墓中出土了一个木制模型,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西汉时期的人体经络漆雕。
木头人的左手和右脚不完整,高28.1厘米,带有木制轮胎,身体表面涂有黑色油漆,赤裸且直立,手臂伸直,手掌向前,身体表面有19条纵向红线。大多数专家认为这些线条与经络的内容有关,这表明与经络有关的人体模型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它们比针灸铜像早1000多年,可以称之为针灸铜像的早期标志。1982年,河南南阳医疗祠出土了一尊东汉末年制作的女性陶俑。它被称为“东汉针灸陶俑”。该陶器高24厘米,宽7厘米,是国家一级文物。它的四肢不完整,形状简单。
它覆盖着几十个成排排列的小孔。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这些小孔是穴位,它们的排列似乎是沿着经络的。然而,目前对“东汉针灸任涛”的进一步研究很少,有待进一步研究。今天,针灸铜像不仅是人们获得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途径,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也是传承中医文化的载体和凝聚情感的纽带。宋天盛针灸铜人史料不多。根据宋天生针灸碑残石和明代正统石刻《铜仁穴针灸图》经络图,黄龙祥研究员认为宋天生针灸铜人具有以下特点:(1)宋天生针灸铜人以青年男子为造型,穿着短裤和腰带,底部刻有头发和皇冠;(2)青铜人站立的姿势是双手水平伸展,手掌向前。(3)铜仁有内脏和骨骼;(4)青铜体上刻有354个穴位。
此外,当代学者吴、等人从古建筑的角度,研究了《宋大宗室》中“宋天圣针灸碑”和“宋天圣针灸铜人”的布局,估计“宋天圣针灸铜人”的高度约为175厘米。根据南宋周觅的“董祺·俞晔”的说法,天圣针灸铜人对北宋医学工作者来说,具有最重要的测试穴位准确性的功能。因为针灸铜人上方的穴位有洞,当时铜人也是用水(版本是“水银”)插入衣服,然后用黄蜡封住穴位,然后医务人员找到某个穴位并插入。如果发现了准确性,水(或水银)会在针刺后自然流出。相反,针不能穿透穴位。可见,《宋天生针灸铜人》集针灸教学、考试和针灸临床应用于一体。
此外,宋代以后的各个朝代都把它视为国宝级文物,从流传的历史中也可以看出它的历史地位。金康之变后,一个针灸铜人无处可去,另一个成为宋金约定的条件之一,被金人俘虏。蒙古人销毁黄金后,他们将青铜针灸雕像运回大都(北京),放在皇家医院黄三寺的姬神厅供人们观赏。公元1260年,由于“宋天圣针灸铜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老不足”急需修复,元世祖忽必烈召集世界各地的工匠,最终命令尼泊尔工匠夏嫣修复“宋天圣针灸铜人”。经过四年的努力工作,夏嫣终于恢复到一个新的状态。因此,忽必烈给了他一个嘉奖和一个官员。
根据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官方历史上最早用于描绘人体解剖部位和经络腧穴位置的青铜针灸图是“宋天盛青铜针灸图”。它是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十月由医院的医务人员铸造的。负责铸造的人是王,当时在医官医院的医官。王对药方和针灸很熟悉。在对《内经》和《南京》的针灸理论进行了三年的深入研究,并广泛收集了关于针灸医学的观点和临床经验后,他于宋天生四年(公元1026年)写了《铜仁穴针灸图》。《铜仁穴针灸图》包含354个穴位,对唐明穴位进行了修订,统一了穴位和经络的位置,补充了穴位的适应症。
随后,宋政府在全国发行了这本书作为教材。为了便于长期保存和流通,同时使其刻在石碑上以供观赏,石碑上刻的是“宋天圣真镜碑”。自1965年以来,北京先后在拆除的古城墙上发现了几块“宋天圣真镜碑”残片,使我们今天能够亲眼目睹刻有“同仁俞穴针灸图”内容的“宋天圣真镜碑”的原貌。为了使针灸学习者和临床医生能够准确掌握《铜仁穴针灸手册》中规定的穴位位置,宋政府还命令王主持针灸铜仁穴模型的制作,直观地表达穴位和经络的相关知识,便于理解和记忆,直观地比较穴位的位置内容。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铸造针灸铜人,即“宋天盛针灸铜人”。与此同时,铸造了两个青铜针灸雕像,一个青铜雕像被放在医院里供医科学生学习。
另一个被放置在大仁济堂供公众参观。关于“宋天盛针灸铜人”的出现及其特征,据记载,从明代至明初,“宋天盛针灸铜人”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四处流散。400多年后,它已经“散而不尽,朦胧难辨”。很难达到学术传承的效果,青铜人也不能用来测试医生。明朝第八年(公元1443年),明英宗下令重新雕刻和铸造针灸铜像。一个新的铜像被严格按照“宋天生针灸铜像”复制。复制的铜像被称为“明正统针灸铜像”。
然而,在“明正统针灸铜人”被铸造之后,就没有了“宋天盛针灸铜人”的踪迹。从那以后,历史书上就没有关于它的记录。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一个谜。“明正统铜人”可以说是原始天圣针灸铜人的原型传承,因此也是考察宋天圣铜人和后来针灸铜人起源的重要依据。很遗憾,这个青铜人遭受了同样的命运。近代,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俘获了“明代正统针灸铜人”。幸运的是,这条小径可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埃尔米塔国家博物馆找到。
据黄龙祥研究员考证,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的针灸铜人是“明正统针灸铜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被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复制。在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至1566年),太医院也铸造了另一个青铜针灸像。我们经常称之为“明代嘉靖铜针图”。它现在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比“明代正统青铜针灸像”晚了大约100年。铜像看起来像个男孩,身高89厘米。左手拇指和中指弯曲成一个环,这显示了古代的穴位测量单位——中指内侧的横向横纹头之间的距离被定义为1英寸,也称为“中指是同一个身体英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