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天人合一中医的文化特征
爱养生养身馆-中医文化:
中医和养生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医学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1 .“生命是最重要的,有一个珍贵的女儿”的精神帮助死者和医治伤员。中医专家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形成了良好的医德。他们把不求名利、全力以赴、全身心地投入医疗、认真负责作为自己的医德标准。对此,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耀》中作了全面的总结。他指出,名利“这位医生的精华”是医生最忌讳的观念。
如果行医的目的是为了聚敛再续前缘的财产,享用美味佳肴和美酒,这是一种“民不聊生”的行为,是对“病人疾苦”的漠视。他认为医生的首要任务应该是维护和保护病人的健康和生命,把人的生命价值作为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挽救病人的生命作为医生最宝贵的财富。因此,他一再强调,作为一名医生,一个人必须“无欲无求”和“有救死扶伤的意愿”。他应该平等对待任何一个病人,有高度的同情心,并且处处为病人着想。因为“那些因疾病前来救援的人,他们不能问他们的富人和穷人,他们的年轻人和老年人,他们的好朋友,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愚蠢”,他们必须被视为他们的亲戚。对于治疗中的风险,“一个人不能关心过去,他必须关心好的或坏的”,并考虑自己的利益。对于病人的痛苦,“如果一个人的心在自己的心里,那么他的心也在自己的心里”,人们不回避“日夜冷热,口渴疲劳,一心去救”;因为“那些患疮、痰、痢、臭、秽的人是看不到深处的,人们讨厌看到他们”,他们不应该感到肮脏和臭。
他说:“这样,可以说整个社会都是一个伟大的医生。相反,它是一个有精神的大贼。这种医学人道主义是儒家“慈悲”、道家“无欲则无欲”、墨家“博爱”、佛教“慈悲”等人文理念的具体体现。2.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在年老之前治愈疾病的想法。《黄帝内经》中提出了“未病先治”的观点。这意味着人们应该从生命的开始就注意保健和预防。
《淮南子》说:“好医生往往治病无病,所以没有病。圣贤常以无苦待人,所以没有苦。朱振衡在金元时期也说过:“先病后治,不如先病后治。”。人们不能永远活着,也不能“恢复活力”。然而,防止过早老化和延长寿命是可能的。这种预防性的医学思想告诉人们从小就要注意调养,平时要注意调养,尤其是在人生的转折点。
如果我们能坚持下去,我们就能防止衰老,防止衰老性疾病的发生。这种预防疾病和抗衰老的理念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是一脉相承的。”《周易·Xi·夏姬》说:“不要忘记危险,不要忘记死亡。“这种注重矛盾转化、防止微杜渐的辩证哲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3.人与自然的统一和形式与精神的统一的整体观。中国传统哲学强调自然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提出了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等思想。人们相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这一原则也反映在中医文化中。中医主张把天文、地理和人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人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性的。人们生活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他们离不开社会团体。
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以及社会和心理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就感受到的客观事实。中医从“天人相应”和“世俗欲望”的角度,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认识和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它非常重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它贯穿于病因检查、诊断和治疗、保健和预防的每一个环节。它同时强调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音、五音、五音、五液、五味相联系,形成了整个人体和五个系统。
在此基础上,脏腑的内外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共同协调地完成人类的生命活动。这种形式与精神的统一,精神与形式的统一,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4.注意调整阴阳平衡。”《苏文至真大论》说:“我们应该仔细检查阴阳,调整它们,使它们能持续一段时间。“传统中医认为,阴和阳分别代表人体的相反两面。《内经》说:“生命的起源在于阴阳”,这表明阴阳对人类的形成、生长和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相对平衡得以维持。
如果一面衰退或另一面过度活跃,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就会受到干扰,出现病理状态。人们的日常生活、精神调节、自我锻炼和药物作用都离不开协调和平衡阴阳的目的。人的衰老要么是阴虚,要么是阳虚,要么是阴阳两虚。阴虚导致阳亢,阳盛导致阴虚,阴盛导致阳病,阳盛导致阴病。因此,预防和治疗衰老依赖于调和阴阳,保持阴阳秘密,治疗精神。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对称和平衡的哲学基础。
5.静态和动态结合的概念。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在中国哲学中早已得到认可。《周易》说“动静不变”,鲁《春秋》说“活水不腐,家枢不傻”。自然界中的物质不断运动和变化。只有运动才能改变,只有运动才能创造一切。中医认为,人类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从发生、发展到消亡,始终贯穿着一系列内在的矛盾运动,这一运动就是人类的提升。
”《内经》提出“上下相居,升降相变”。“锻炼是自然规律,也是维持人类健康的最基本因素。生命运动的规律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人体上下运动,人体运动的障碍就是疾病。因此,中医非常重视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生活在于锻炼,因为锻炼是生活的特征。
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不停地运动。只有坚持经常锻炼,我们才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中国哲学也有“治国平天下”的理论。老子说:“和平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和平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蔡明青说:“天地之所以长寿,是因为天地之气在内而不在耳。因此,仁慈的人是安静和长寿的。“中国的道教和佛教思想都很安静。
禅宗和道教气功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受此影响,中医发展成为养性修身理论,并吸收道友气功为医疗气功。这里的“静态”不是绝对的静态,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态和动态的结合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保健的主要目的。
- 上一篇:饮食养生:这些京菜代表菜,你都吃过哪些呢
- 下一篇:中医文化:医学圣人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