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NMN观察-关注中国抗衰老研究

NMN观察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抗衰老观察 >

抗衰老观察

中医文化:儒家思想对中医有深远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8-13 09:48抗衰老观察 评论

爱养生养身馆-中医文化:

道教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光芒四射,而且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气一元论”思想与中医理论渊源密切相关,也深刻影响着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没有道教,就没有中医。然而,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它不仅受到道教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医的影响不容忽视。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开始萌芽,不同于道教。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在中国的三大学派中,佛教强调“生”,儒家强调“入世”,而道家则倾向于“随波逐流”。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动荡和较少的思想文化制约导致了各种思潮的蓬勃发展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儒家思想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并逐渐扩展开来。这一时期,政治混乱,民生艰难。普通人无法改变现状,只能遵从天命。因此,道教占据了主要地位。在统治阶级中,法家主义更受欢迎,因为需要稳定政治权力。

儒家思想虽然在这一时期的文人阶层中有所发展,但并不是主流,对中医的影响也非常有限。从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中医著作《黄帝内经》来看,它的思想与道教是一脉相承的。它强调遵守天命和内在精神。它一般处方和药物较少,强调有效性和专业化,没有儒家思想的痕迹。秦汉时期,儒学经历了从被统治阶级压制到被统治阶级普及的过程。他的思想受政治力量的驱使,渗透到整个社会。

在这一时期,政治相对稳定,国力强大。儒学作为一种官方推广思想,被广泛传播。它不仅具有政治影响,而且开始对医学产生影响。儒家思想高度重视“中庸”。在这一时期的经典著作《伤寒论》中,有“中庸”的痕迹。虽然它的思想核心仍然具有道家的特点,但也有儒家的痕迹。在《伤寒论》的方剂中,药味明显多于《黄帝内经》。

处方强调搭配,多种药物一起使用,增强药性,降低毒性。这种药不再是唯一有效的,而是搭配后相当温和。虽然在使用多种药物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因素,但这也是对儒家“中庸”思想的一种暗示。“抗佐剂”药物组合是“中庸”思想影响的一个亮点。通过药物的相互遏制,可以达到平衡毒性且药物效力仍然存在的处方效果。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荡,道教成为社会主流,儒学发展缓慢而稳定,从汉代传入的佛教在这一时期逐渐扩展。

这一时期的医学著作很多,但其思想特点仍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思想流派辉煌。儒学回归主流,佛教开始盛行。这一时期有许多医学著作。伴随着修订和注释儒家经典的思潮,修订和注释经典医学书籍的行为也开始出现,官方医学书籍,如《新编本草》也开始修订。宋元时期是儒学的全盛时期。

这一时期儒学流派繁多,更加开放、活跃、创新。用新思想和新知识宣布经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医学经典诠释作品,如程无极的《伤寒论诠释》。随着新兴的“理学”逐渐成为儒学的主要流派,其“师事”思想深入人心。当时的学术研究表明,研究越来越细致,分类也越来越细致。受其思潮的影响,医学研究也出现了一个分支。

例如,《钱乙儿童辨证要点》是儿科的一部代表性著作。明清时期,儒学占据了绝对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但此时儒学本身并没有产生重大发展,而是延续了“理学”思想。这时,学术研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全面总结工作,总结以往的经验;另一部分仍是注重深化和提炼。这一时期的医学著作也表现出这一特点,出现了大规模的医学总结著作,如《本草纲目》和《本草纲目补编》。详细的医学著作也开始出现,如不同于伤寒的伤寒温病辨证体系,以及紫音学派、火神学派、吐蕃学派等学术流派。这一时期的儒学发展缓慢,停滞甚至倒退。它对中医的影响表现在这一时期中医理论的提炼和创新较少。

清末民国时期,随着国家的开放和政治的极度混乱,儒家思想作为“落后”的象征被抛弃。这一时期的医生也开始吸收外国的思想、文化和技术。尽管儒学有惰性,但它的影响逐渐减弱。甚至解释组织原则的“君主、大臣、助手和使者”也遭到了攻击。儒家思想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最丰富多彩的作品之一,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中医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儒家思想及其研究方法都影响着中医的发展。

在新的时代,中医要结合新知识、新思想,发扬创新,立足,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