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北京中医学院60年回顾
爱养生养身馆-中医文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成立的北京中医学院是新中国第一个中医学术团体。她从一个学术团体发展到众多的学术机构,从最初的200多名成员发展到今天的数千万名中医成员。她已经从一个为普通民众提供服务的简单团体发展成为一个学术组织,该组织将权利保护和自律、学术发展以及在工作的各个方面向政府提供援助结合在一起。它不仅引领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开创了新中国中医药教育和中西医结合的新局面,而且为新中国城乡基础医疗工作和公立医院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为了每个人而放弃家庭的资深中医的奉献精神和崇高情感,为了学术研究的发展而日以继夜努力工作的精神,以及愿意成为培养人才的阶梯的精神。他还敦促我们总结过去,从历史中学习,总结经验,争取成功。
新中国最早的中医学术团体永远不会忘记中山公园的盛大开业典礼,“中华医学会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中医应该组织起来,站在人民面前,努力为人民服务。”这是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长李德全在北京中医学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那是1950年5月30日的下午。雨后天气很好。今天北京的中山公园拥挤而熙熙攘攘。中国医学大师李夫人仍然记得当时的情景。
每个人都很热情,他的脸上充满了灿烂的笑容。他说,在旧社会,国民党政府实行“废中医”政策,不重视中医。无论中医如何,它都任其发展,阻碍了中医的统一和进步。新中国一成立,政府就把中医药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邀请赵树平、赵希武等中医药专家进行座谈,组织中医药专家组成自己的学术团体,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学习现代医学,提高诊疗技术,为人民服务。为此,中医受到了极大的鼓励。
只有加强中西医结合,进步和学术发展才能成为共识。"在开幕会议上,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医大师何朴仁说,建立中医自己的组织,使我们感受到党对中医的关心和重视。同时,我也非常自豪和自豪。他回顾说,会议通过了学会的章程和宣言,选举了15名执行委员和5名候补执行委员,包括赵树平、赵锡武、哈玉敏、俞道济、、董德茂。八面体诊所的通宵照明协会成立了。在哪里开会,在哪里工作成了一个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教授陈彤云回忆说,当时,她的丈夫、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哈玉敏在东城区八面桥的诊所一楼预留了约100平方米,作为北京中医学院的办公和活动场所。
协会成立前后,几十个重要成员经常聚集在这里讨论协会的成立和发展。有时诊所的业务会影响学术工作,所以哈玉敏干脆停止了诊所。他们白天打电话到家里,晚上开会和工作,彻夜不眠。1950年6月的一天,协会在八面草诊所举行了第一次执行委员会会议。根据宪法,赵树平当选为主席,哈玉敏、白小山、潘、赵锡武、俞道济和董德茂当选为副主席。分别成立了行政办公室、组织小组、学术小组、社会服务小组、福利小组和中医药小组。
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规则,使协会能够开展包括宣传、医疗、教育和科学研究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广大中医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后来,学会组织会员加强政治和专业学习,先后成立了预防、针灸和接骨专业委员会,并举办各种学习班、研究所、学术讲座等。组织会员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对贫困患者免收处方费。这项活动覆盖了该市9个区的212个诊所。与此同时,它学会了联系该市的全国医药协会,意识到该市的所有全国药店将按中医协会持有的所有处方的15%的折扣计算药品价格。
在协助政府推动卫生工作方面,协助市卫生局了解全市医疗行业的实际情况,向诊所分发卡介苗手册,宣传一般卫生知识,协助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筹备中药展览和确定中药处方。与此同时,我们将与全国各地的中医开展联谊活动,交流中西医结合的意见,促进和加强中医药组织。1953年,由于房委会出售房屋等原因,研究所面临搬迁。此时,赵树平慷慨地向社会捐赠了10多个房间。1954年,赵新波,该协会的执行委员会,捐赠他的私人财产和许多个人书籍给该协会免费。这样,学会就有了办公室、图书馆、杂志编辑部、教室等。
当时四大名医之一的王也捐赠了许多书籍和病历。从1956年到1961年,该学会组织了几个中医班。1966年,当“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北京中医学院被迫停止一切活动。在六大事件中为中医药事业奠定基础的记者从历史资料中看到,1950年5月,当该学会成立时,有225名会员。一年后,这个数字上升到861,到1951年底,已经有超过50,000名会员。学会像星星之火一样,在北京乃至全国逐渐显示出燎原之势。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教授严润明是该学会最早的会员。她说,从1950年到1956年,学会做了六件大事:成立预防医学委员会,举办预防医学班,提高中医队伍的整体素质。北京中医药进修学院的成立和北京中医药学院门诊部的成立,成为全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摇篮。成立针灸委员会和针灸研究班,进一步研究针灸经验,为针灸事业培养后备人才;联合诊所委员会和联合诊所的建立,为中医基层医疗机构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成立出版委员会,出版《北京中医药》,推动全国中医药学术发展;中西医学学术交流委员会的成立及中西医学课程的组织,为中西医学的融合开创了先例。北京中医药公共教育的开启1951年9月15日,北京中医药继续教育学校成立,揭开了北京中医药公共教育的序幕。
预防医学课程于1950年诞生。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中西医结合”的基本方针。北京市卫生局委托协会组织大多数中医学习法定传染病。同年8月,协会副主席哈玉敏聘请协和医院的何和传染病医院的张院长共同筹备成立预防医学委员会。后来,成立了一个预防医学班,聘用了主要医院的院长和主任作为教授。那一年的10月14日,学习班在当时的第一市立卫生中心礼堂举行。主要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短期轮换学习。
课程包括细菌学、免疫学、传染病、消毒和防疫。除了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补贴的1万斤小米外,所有杂费都由中华医学会管理。虽然条件很困难,教学设备也很简单,但是学生和老师都很高兴。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11月,在北京完成了6个班的预防医学课程,共有1028人通过了这些课程。北京的中国医生对传染病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在今后的防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中医药继续教育学校的成立,“在中西医结合卫生政策的指导下,中医药继续教育已成为中医药工作的中心环节。”赵树平的弟子、北京中医药进修学校一班学生闫润明表示,北京中医药学院立即组织了高级班和北京中医药进修学校,以响应设立高级班的号召,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政治意识和学术水平。
- 上一篇:中医文化:大阪有蒲和何
- 下一篇:中医文化:寒冷的梅花垄断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