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膻会宾客,花酒一时来”,漫谈宋代饮食文化中的“尚羊”习俗
原标题:“烹膻会宾客,花酒一时来”,漫谈宋代饮食文化中的“尚羊”习俗
尚羊,顾名思义,就是喜欢羊。宋代人食谱中的尚羊习俗,就是说宋代人喜欢吃羊肉的习俗。从这一点上看,中国人吃货的本质果然是一脉相传的,正如现今有些人特别喜欢“小兔兔”一样,其实喜欢的是吃麻辣兔头。
喜欢吃羊肉,本来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现代人也有很多喜欢吃羊肉,可喜欢吃羊肉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习俗,就有点让人好奇了,那么宋代人到底为什么这么喜欢吃羊,其“尚羊”的习俗,又是如何成型的呢?
中国传统的“肉食者”出身门阀贵族,他们喜欢吃羊肉的习俗传承到宋朝,形成宋人“尚羊”习俗的由来
其实在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文化中,尚羊习俗由来已久,并不是宋朝才开始的。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很难理解古代封建时期的人民,连价格更加低廉的猪肉都吃不起,怎么会“好高骛远”的喜欢吃羊,而且还成为一种习俗呢?
事实上,这是对古代吃肉的人有误解。
《左传·庄公十年》记载: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这里所谓的肉食者,也就是吃肉的人,在古代是有特指的,专门指那些诸侯士大夫,或者是更后面一些的王公贵族。换句话说,普通百姓是根本吃不起肉的,不管是猪肉羊肉,都吃不起。
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所谓的“尚羊”习俗,其实更多的时候是以特权阶层为主体的,这不是说民间没有喜欢吃羊肉的习惯,正相反,在根本吃不起肉的年代,深受统治者们喜欢的羊肉,反而更加受普通百姓的追捧,因为这里面还夹杂着对于上层社会生活的向往。
所谓“楚王好细腰,国人多饿死”,上层社会的流行,到了民间,就变成一种希望和向往。
那么宋代的特权阶层为什么会这么喜欢吃羊肉呢?实际上这与羊这种动物本身就有关系。首先羊比较温顺,繁殖又快,又不像牛那样可以帮助人耕地,它的肉可以吃,皮毛可以制衣,饲养起来又不费太多饲料和功夫。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羊都是非常适合作为日常所食的一种动物。另一方面,从它的竞争者们来看。牛肉很好吃,可惜牛要用来耕地,在古代农业社会通常是被保护的对象,日常食用是不用想了。
那么现在人最常吃的猪肉呢,猪肉其实也蛮好的,可惜猪这种动物不爱卫生,整天把自己弄的脏兮兮的。前文已经说过了,古代的肉食者,大都是有身份的人,这些人往往非常重视自己的体统,猪跟羊相比,自然是羊更好看,更干净一些,再加上那个年代没有给猪做绝育手术的习惯,猪肉难免带着腥臊气,所以猪也就被排除在外了。
至于其他鸡鸭鱼肉,个体太小,不能表现出吃肉人的富贵,所以羊就成了唯一的选择。宋代戴复古的《胡粹送羊烹以会客》中写道:
“烹膻会宾客,花酒一时来。”
由此可见,宋代会客宴会中羊肉的流行。
综上,中国古代人喜欢吃羊肉,是因为能吃得起肉的人往往是特权阶层,而这些特权阶层做事往往都很讲究格调,在此基础上,羊因为自身突出的特点,和其他类比动物的衬托,很自然的就成为了贵族们所钟情的对象。而宋人“尚羊”习俗的由来,正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
宋代上至皇帝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非常喜好羊肉,从上官延续而来的“尚羊”习俗,在宋朝时达到了巅峰
既然尚羊习俗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隐士文化,那为什么要单说宋朝饮食文化之中的“尚羊”习俗呢?
因为在中国古代“尚羊”习俗的发展史上,宋朝是其巅峰时代。
首先,宋朝由于历史背景和外部环境的压力,国内土地面积减少,但人口数量却激增,在此基础之上,耕牛就成了牵扯着国家生命线的特殊物资,用来吃肉自然是不可能了,所以宋代对耕牛的保护,比之前朝犹有过之。
前文已经说过了,猪肉在古代被视之为“贱肉”,真正经常吃肉的上层阶级,是不会吃的,就算吃也不会将其当成是风尚来宣扬。
在此基础上,羊肉就成为整个社会最重要的肉食来源。因此在宋代,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真正能吃得起肉的人,都非常喜欢吃羊肉。
宋代历史上非常受百姓敬爱的皇帝,就有一件跟爱吃羊肉有关的趣事。
根据《宋史》记载:
“一日晨兴,语近臣曰:‘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取索?’仁宗曰:‘比闻禁中每有索取,外面遂以为例。’”
这个故事是说有天仁宗皇帝半夜失眠,饿得挠心挠肺的,非常想吃羊肉,但是想到一旦自己半夜跟伺候他的人要羊肉,以后这些难免都在夜里特别准备好羊肉,费时费力,所以就忍下来了。
这固然能看出仁宗皇帝的仁爱之心,可是其中蕴含的他对羊肉的喜欢,也是毋庸置疑的。人恶极的时候,想起模样非常想吃的东西,一定是他平日里就喜欢吃的。
不止是皇帝,士大夫们同样热衷于羊肉。
宋朝时有个大臣叫蒲宗孟,他喜欢吃羊肉,根据《宋史》记载:
“宗孟趣尚严整而性侈汰,藏帑丰,每旦刲羊十。”
每天都要杀十头羊来吃,在体现蒲宗孟奢侈的同时,也体现出他对羊肉的喜欢。
当然宋朝人“尚羊”习俗的表现,不止在皇帝与大臣之间,普通百姓也非常喜欢吃羊肉,只不过很少能够吃到而已。也是在此基础上,被士大夫们认为是“贱肉”的猪肉,慢慢的替代了羊肉,成为民间的主要肉食来源。
但猪肉替代羊肉那是宋朝之后的事情了,有宋一代,朝堂和民间对杨羊肉的喜欢,可以说是到达了“尚羊”习俗的顶峰,甚至皇帝给大臣们发的赏赐里,也有直接以羊肉的形式发放的,可见其上下对羊肉钟情至此。
尚羊习俗在宋朝后走向没落,是科举制带来的传统“肉食者”的出身改变,以及人口的迅速增加导致的
巅峰之后,自然就是趋于没落和消散。宋朝以后,“尚羊”习俗在中国传统的饮食习俗之中逐渐退却,有着各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两点,是科举制带来的贵族门阀制度的没落和人口的迅速增加。
尚羊习俗的成因,是代表着特权阶层的“肉食者”们,在饮食习俗上将自己与百姓分割开的一种选择。宋朝以后,科举制度逐渐成熟,真正达到了《韩非子·显学篇》之中记载的那样: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甚至不止是如此,而是“起宰相于寒门,拔将军于行伍”。社会制度的进步,不仅改变了国家的政治生态,也改变了以前固有的饮食习俗。
这些从寒门之中崛起的宰相和将军们,他们小时候不一定能吃得起羊肉,自然也就不习惯于羊肉的口味。饮食习惯这个事情是这样的,一样你从来没有吃过的东西,可能很多人说好吃,你吃不到的时候,也觉得好吃。
可当你真正有一天可以吃得起那些昂贵的食物的时候,就会发现,人最喜欢的还是自己经常吃的东西,因为你的胃口已经习惯了那些味道。
所以当这些起于寒门的官员们成为社会上层,能够真正吃得起羊肉的时候,与以前门阀制度下,经常是羊肉的那些人不一样的是,他不一定习惯于吃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