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调养生谈》疏调气机与中医养生
原标题:《疏调养生谈》疏调气机与中医养生
古人云:“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人寿”。意思是说保全真精,导通元气,拯救百姓到达长寿的境界。可见,关于养生之道自古有之,从古到今,多少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为了养生追求长寿,曾一度痴迷于长生不老药,不知做了多少昏庸无道之事,残害多少无辜。
早在2200多年,即公元221年-207年,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皇帝-----秦始皇,为了寻找所谓的“神药--肉莲芝”,不惜花费3个月时间奔波流连在山东半岛,后来还派遣大臣徐福带领千名童男童女远渡深海,最终无获杳无音信,殊不知有心但无道。黄帝内经曰:“百病皆生于气”,意思是所有的病都是因为“气”,即人体的气机。著名国医大师张震经过60多年的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结合中医理论,得出其独特的见解,他提出:在养生和治病过程中,疏调气机为关键,他所倡导的疏调气机养生之道:疏肝理气、调畅气机、补益脾肾、活血行血等,值得国人借鉴及学习,其中“肝”为疏调气机的核心,气机的调畅与否影响着人体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脾胃功能的运化,情绪的变化及生殖功能等诸多方面影响。验证了秦始皇因性格暴躁,经常勃然大怒,导致他肝气郁结,气机功能从紊乱到失调,以致不能保全正气,不能导通元气,脏腑功能失调,最终英年早逝,享年49岁。
秦始皇
中医的“气”是指体内不断运动变化着的精微物质与内脏器官的功能活动;“机”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运动的关键,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维系生物体的生、长、壮、老。人体的“气”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主要来自父母,即先天来自母体的抵抗力--“肾气”,但不论先天之气有多么强大,必须由后天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后天之气来补充,才能使先天之气逐渐强大,促进人体的“生、长、壮大”,如果肝的功能异常,疏泄失常,则人体整个气机功能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疾病发生。这也证实了古人所说的: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可以相互影响;同时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统一性,人类在能动的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国医大师张震的疏调气机方,也正是阐述了人体的整体调节功能,同时强调人与自然相适应,天人合一。
人有三气
《四气调神论》中,司马迁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经也,佛顺则无以为纲纪”,意思是事物都是在春天发生,夏天生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是自然之道的大准则,如果不顺从它,就不能成为天下的纲领制度。其中生、长为阳,收、藏为阴。这句话着重论述顺从四个季节的变化来调摄精神,也是我们养生防病的重要关键。国医大师张震的疏调气机方中,柴胡宣肺疏达,升举阳气即发又长,山药、仙灵脾温补肾阳,益精填髓,即为收藏,同时结合季节及地理气候条件加以调理,张老紧紧围绕这一纲领,把疏调气机方应用得出神入化,不但为我们善于养生的朋友提供了帮助,同时使许多疑难病患者的病痛得以减轻甚至缓解。所以养生的朋友们应注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为春发,气血往外走,内而相对不足,因肝主藏血,对气血又调节作用,凌晨1-3点(丑时)肝经最为旺盛,故春季与肝气相通,春季养肝,应调节情绪,避免愤怒;夏季炎热多汗,可出现胸闷气短,甚至心烦易怒,此为气阴不足,应补阳,故夏季与心相通,应养心,中午11-13(午时)点为心经旺盛时期,避免过度惊喜,建议午休;秋季肺通过宣发肃降,使气血从外往里走,故与肺相通,凌晨3-5点(寅时)为肺经最旺盛时期,避免早起,更不要因为秋天的万物凋零而悲伤;冬季人体气血全部由外入里,天气寒冷,毛孔闭塞,有助于气血内收,故冬季与肾相通,下午17-19(酉时)点为肾经旺盛时期,也是肾排毒的时间,而此时味觉、嗅觉比较敏感,朋友们会过量进食,出现脾胃不适症状,所以应少进晚餐,七分饱,加强运动,避免惊恐。
另有《生气通天论篇》,“生气通天”是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力与自然界是相通的,不能片刻分离,人体内的“五色、五味”都取之于自然。五味入五脏:肝酸,肺辛,心苦,脾甘,肾咸;五色入五脏:肝青,可多食瓜类、绿豆、黄瓜、奇异果;心红,可食大枣、西红柿、西瓜,红萝卜等;脾主黄,可食用黄豆、山药、香蕉、麦芽等;肺主白,可食用白萝卜、白木耳、生姜、百合等;肾主黑,可多食用黑豆、黑木耳、芝麻、海带、香菇、桑葚果。
根据2020年中国专家数据统计,全国约7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目前慢病爆发与控制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已采取相应措施。但对于亚健康人群应加入健康管理,所以中医养生将成为未来的关键课题,必须重视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从张老的疏调气机入手,认识到:养生应有道,未病先防、调畅气机,顺应四季变化,行神合一,天人合一,动静有常,和谐有度。
- 上一篇: 中国松露与法国松露有多大区别
- 下一篇: 冬季养生,喝茶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