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在屁股上打疫苗?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腺病毒载体疫苗、灭活疫苗以及mRNA疫苗都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部分参与疫苗临床试验的志愿者们也纷纷晒出接种疫苗的照片,除了赞扬TA们无私奉献和勇敢的精神之外,还有一个“平平无奇”的细节引人注意——疫苗总是接种在胳膊上。
参加新冠病毒临床试验的志愿者
除了小时候吃的脊髓灰质炎“糖丸”之外,提到接种疫苗,你联想的下一个画面可能就是撸起袖子(有的人还要加上闭眼和咬紧牙关)。但是你是否想过,为什么疫苗要打在胳膊上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得知道:
疫苗是什么?
疫苗其实是“以毒攻毒”这一策略的产物,它来自细菌或病毒等病原体,作用的对象也是这些病原体。
注射疫苗(图源:unsplash)
得益于免疫系统的记忆能力,失去活性或降低毒性的病原体(灭活疫苗 & 减毒活疫苗)、病原体的零部件(亚单位疫苗 & 核酸疫苗 & 载体疫苗)、以及病原体的产物(类毒素疫苗)等,能在不造成原有伤害的前提下,让人体学会如何对付这些病原体,从而达到免疫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疫苗如何起作用?
面对外界病原体的侵袭,人体演化出了3层保护防线:皮肤、黏膜等物理屏障、免疫系统的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以及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图源:China Daily)
疫苗依托的正是身体的最后一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当假扮病原体的疫苗进入人体,并被免疫细胞识别之后,会引发一系列针对性的反应。T淋巴细胞主导的细胞免疫分泌各类细胞因子,并介导识别、消灭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而B淋巴细胞主要发挥体液免疫,识别病原体(抗原),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与之相结合。
无论是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接种疫苗之后都“深深”地记住了疫苗的样子,也就是记住了病原体的模样。下一次当真正的病原体入侵人体的时候,相关的记忆便能够帮助免疫系统对抗该病原体,预防疾病的发生。
T细胞与B细胞的形成与免疫反应
(图源:Lasker Awards)
“病原体”疫苗需要被免疫细胞有效地识别,进入人体到达的场所很重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便是接种的方式和部位。
怎么接种疫苗?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接种疫苗往往是通过注射的方式。
静脉注射是一种把血液、药液、营养液等液体物质,直接注射到静脉中的医疗方法。因药物被直接输送到血管中,故发挥功效速度较快。短暂性的静脉注射即一般常见的“打针”;而连续性的静脉注射就是俗称“点滴”的医疗过程,可用来输入量比较大的液体药物。
另外,输血或诊断检查如X线摄片等也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输入。
注射部位:常用的有肘窝的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或手背、足背、踝部等处浅静脉。
皮内注射时,药液被送往表皮与真皮之间。在局部麻醉、皮肤过敏试验以及预防接种疫苗的过程中都可能用到皮内注射。
注射部位:用于局部麻醉时在目标麻醉处注射;药物过敏试验通常选择前臂掌侧下段;而预防接种疫苗常打在上臂三角肌下缘。
几类不同的注射,其注射的方法细看的话会有很大的不同
皮下注射,顾名思义就是将药液注入皮肤之下,也就是真皮以下的组织部位。除麻醉用药或预防接种疫苗以外,像胰岛素这种口服会因肠道内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且需要被迅速吸收的药物也适合皮下注射。
注射部位: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后背及大腿外侧方。
肌肉注射是一种常用的药物/疫苗注射治疗方法,指通过注射器直接注入肌肉组织内。肌肉注射一般是在不适合静脉注射、但需要比皮下注射更迅速产生疗效,或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相对较大的药物时使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进行肌肉注射,如目标注射部位出现硬结、或感染情况时就不宜进行。
- 上一篇:假肢也有触感!意念可控,比传统假手操作更精
- 下一篇: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设计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