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长短它决定?端粒体究竟有何来头
原标题:寿命长短它决定?端粒体究竟有何来头
端粒的缩短被认为是细胞衰老的生物学标记。端粒的长度决定了细胞分裂的次数,控制着细胞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进而决定人的寿命长短。那么有什么物质可以控制端粒长度,以此来增加细胞分裂次数呢?
2009年,因为”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这一研究成果,Elizabeth Blackburn、Carol Greider以及Jack Szostak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让大众第一次听说了“端粒”这个词汇。
那么端粒是如何被发现的呢?这就要从DNA复制说起了~
一、DNA复制是什么?
亲代的DNA分子在解螺旋酶的作用下,从复制起点开始,双链之间的氢键断开,成为两条单股的多核苷酸链。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单核苷酸串联成多聚核苷酸片段,再经过DNA连接酶的作用聚合成一条完整的DNA链。在DNA复制过程中,依据碱基互补原则合成新的DNA链,由此合成的新链和旧链之间呈现互补关系,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DNA双链。因此,在复制完成后,两条模板链就分别成为新链中的一条链,一般将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DNA分子变成两个DNA,这两个DNA分子一模一样。
二、细胞中的遗传信息是怎么被完整地复制下去的?
1、起始阶段:DNA要复制前,首先要解开双链,这一步由DNA解旋酶来完成,双链之间的氢键断开,成为两条单股的多核苷酸链,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一条链的方向是5‘-3’,另一条是3‘-5’。
2、DNA片段的生成:接着DNA聚合酶开始干活,但两条DNA链复制过程其实并不对称。因为DNA聚合酶有一个怪癖,它只能从DNA的5'端开始向3'端合成,并且前面必须要有DNA或者RNA为引物。其中一条旧链的起点是3', 那么聚合酶用它做为模板合成一条5'->3'的新链,可以一直顺着开始复制。
但是,另一条旧链的起点是5',如果也从起点合成DNA的话就会违反了从5'端开始向3'端合成的规律,所以DNA聚合酶在DNA模板的不同位置加入,其复制点前面会被加上一段RNA引物,然后在RNA引物的引发下向相反方向开始合成DNA小片段,采用此方法一直重复合成,因此就形成了数以千计的DNA片段,并且被RNA引物分隔开,这些片段叫做冈崎片段。
3、RNA引物的替换:以滞后链为模板的新链上的RNA引物会被核酸外切酶剪贴下来,再被另一种聚合酶添上DNA。
4、DNA连接酶将DNA片段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DNA分子,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DNA新链。
那么这条新链就完整吗了?并不是这样的,然而,由于聚合酶在添补RNA空出来的位置时,依旧需要前面有DNA,它才能往上填。这对于中间位置的空缺来说没有问题,但是链条最末端却没有DNA,因此末端的空缺就无法添补。所以只要DNA每进行一次复制,DNA链末端就会丢失一小截。
但是,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对人体至关重要,如果这样复制下去,那就会导致DNA链上存在的遗传信息遭到丢失,从而导致无法维持机体的长期稳定。
三、端粒的发现
通俗点来讲就是:我们的遗传物质大都藏在细胞的染色体中,染色体就像一条长长的鞋带,在鞋带的两头,各有一段 “保护装置”来确保细胞内的DNA以及遗传信息能够稳定完整的存在,这种保护装置就是端粒。
在染色体进行复制时,每次丢失一小段这种末端DNA,这样就不会对染色体所携带的遗传信息造成丢失,解决了复制过程中丢失遗传信息的问题。当端粒无法再缩短时,细胞就会因为无法分裂而死亡,端粒也因此被科学家们称为“生命时钟”。
因此,端粒的缩短被认为是细胞衰老的生物学标记。端粒的长度决定了细胞分裂的次数,控制着细胞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进而决定人的寿命长短。
那么有什么物质可以控制端粒长度,以此来增加细胞分裂次数呢?200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另一个发现是,在细胞中有一种叫端粒酶的蛋白质,能修复端粒,它可以在细胞内合成端粒DNA,维持端粒的长度,增加细胞的分裂次数,从而使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然而遗憾的是,端粒酶在人体正常体细胞中活性却很低,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在生殖细胞、干细胞以及绝大多数癌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从而保证了这些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潜力。而且在超过85%的癌症中,科学家都观察到了端粒酶的活性增高。
营养+为食品补充剂科普平台,成分党聚集地,团队成员均有医学药学背景,本文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dyson整理。
参考文献:
【1】 de Lange, T. Shelterin: the protein complex that shapes and safeguards human telomeres. Genes Dev. 19, 2100–2110 (2005).
【2】 Shay, J. W. & Wright, W. E. Hayflick, his limit, and cellular ageing. Nat. Rev. Mol. Cell. Biol. 1, 72–76 (2000)
【3】 Muller, H. J. The remaking of chromosomes. Collect.Net 8, 182–195 (1938).
【4】 Creighton, H. B. & McClintock, B. A correlation of cytological and genetical crossing- over in Zea may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7, 492–497 (1931).
【5】 J.W. Shay. Role of telomeres and telomerase in aging and cancer. Cancer Discov, 6 (2016), pp. 584-593.
【6】 J. Shay, W.E. Wright, H. Werbin. Defin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human cell immortalization Biochim Biophys Acta, 1072 (1991), pp. 1-7
【7】 M.A. Blasco. The 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mammalian telomeres Nat Rev Genet, 8 (2007), pp. 299-309
【8】 Marcand, S.; Brevet, V.; Mann, C.; Gilson, E. Cell cycle restriction of telomere elongation. Curr. Biol. 2000, 10, 487–490.
【9】 Harley, C.B.; Futcher, A.B.;Greider, C.W. Telomeres shorten during ageing of human broblasts. Nature1990, 345, 458–460.
(本文根据砖家博文整理,同步在如下账号分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公众号/微博/百家号:永泰禾嘉
搜狐号/头条号/知乎/简书:安迈恩NMN
- 上一篇: 肚里的衰老“玄机”:肠道菌群和衰老相爱相杀那些事……
- 下一篇: 长寿怪谈:体温越低,寿命越长?